宋 赵佶 雪江归棹图卷(全卷)绢本设色30.3×190.8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
《雪江归棹图》是宋徽宗山水画的代表作。
可惜的是,按蔡京在卷末的题跋,赵佶同时画了四时四图,而现在只得欣赏冬景,不然,看赵佶如何以水墨画春、夏、秋、冬四景,一定非常赏心悦目。
而赵佶在身体力行地推动重彩的“古图”的同时,依然为画坛保留了水墨画的空间,也充分显示了他对绘画精深的理解。
宋徽宗存世作品中,山水画只有这一件。




卷首瘦金体书“雪江归棹图”五字,钤“双龙”小玺;卷后有“宣和御制”,钤“御书”瓢形印;下有御押“天下一人”(又曰“天水”,赵姓郡望)。














此画以长卷形式表现雪后郊野的江山景色,江面平静,白雪封山,银妆素裹,山势雄伟,可见江中鼓棹片片归帆,岸边点点稀疏行人,使整个画面在平稳安静中仍显出生气,静中有动。
图绘寒江两岸的雪景,极富手卷层层深入、峰回路转之情趣:开卷是茫茫寒江,远山飘渺,底下是江岸,向内延伸,一石突出河岸,有篷舟靠其旁,两人在忙碌,应是“归棹”之点题。
再向内,渐见土岗、山丘,而后群峰突起,层峦叠嶂,画面向纵深演绎,有楼阁村舍隐匿山后,栈道、小桥点缀其中,依稀有人行,或骑驴,或肩挑,再往后则又见水岸,复归寒江浩渺。
构图上不乏北宋全景山水之大气,而笔墨上则自创新意:勾、皴简略,重在以层层烘染体现雪景之冷峻。
勾线短而随意,大异于李成之凝重严密和郭熙之挺拔爽落,树枝呈鹿角状,不再是风弥几百年的“蟹爪”枝。皴笔很少,依石纹有些淡淡的短线皴,只是在石棱之深处加浓墨密点。这予雪景氛围的营造是十分合适的。
而这种勾、皴的简略,凝重质朴,气韵高古,似乎在此感受到了唐代王维的《雪溪图》的气息。后人赞美此图“直闯右丞堂奥”,实非虚誉。
而此变化,正完美地体现了自哲宗朝创导“易以古图”带来的新变化,也开启了南宋以至元代笔墨及构图渐趋简略的先河。应该说,北宋的灭亡,对正蓬勃向上的中国画无疑是极大挫折,但并没有改变其发展的总趋势。